北京市将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陕西洋县再现1900年前蔡侯纸

蔡伦墓祠西面的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展出了不同时期的造纸遗址图片、造纸工具及纸张样品

本报北京3月19日电(记者詹媛 通讯员肖怡星) 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北京将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1万人次。这项工作将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开展,同时还会实施农民企业家、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程,开展农村妇女和家庭素质提升行动。

根据《纲要》规划的目标,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8%左右。到2035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国际创新型城市同等水平。

“科技壮苗”课堂开在田间地头

“春分麦起身”。3月18日,山东聊城市冠县的一片麦田里,麦苗有15厘米高,但与邻近的麦田比,这块田的绿色淡、苗情弱。“大家看这片苗子的问题,是由于春季气温低,苗子生育进程推迟,得早追肥。”冠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鲁江对种粮大户们耐心讲解道:“当前小麦起身拔节期,是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需肥需水的高峰期,这段时间的管理好坏是决定收成的关键。

为此,缩小城乡、区域和重点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异将是北京市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的重点。据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介绍,对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将着眼于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的能力,打造一支适应农业农村快速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未来将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普及科学常识、防灾避险等知识,广泛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新风。

与此同时,北京市还会建立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农业中关村”。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出农业智能机器人系统,推广科技小院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样板。

此外,北京市还将有效释放首都科技科普资源优势,发挥首都科普主平台作用,实施科普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完善科学素质建设体制机制。针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加强200余家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建设。针对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建设职工创新工作室8000个、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创新工作室100个。针对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通过各类媒体、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生活场景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助老服务等。

品读“春分”诗词,览尽美好春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等诗词佳句,既生动地描绘出春日美景,也借燕子把思念亲人、爱人、友人的心情和明媚的景色融合在一起,寄情入境,情景交融,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