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 清明】清明时节祭故人,文明祭扫亦追思
作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由兴波
中华民族经由几千年的生长、演变,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厚实的中国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又因节气、地域、民族等差异而有所差异,形成了独占的文化符号。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同时照样传统祭祖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在。
在中国古代,清明节的文化符号中除了祭祖、省墓这样的内容,还包罗踏青、嬉戏、戴柳条“驱鬼辟邪”、荡秋千、蹴鞠、放鹞子等许多流动的。在清明节的众多流动中,祭扫可以说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祭拜、追思故去的亲人,是中华民族优异的文化传承,也是人类配合的亲情守护;是传承优良家风、凝聚血缘关系,也是构建协调社会的主要组成部门。
【网络中国节 清明】祭扫倡新风,清明亦文明
清明祭扫势必带来一波人口的流动,采取网络祭扫的文明祭祀方式,为更多人保留了一份疫情防控的安全距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维度下,各地在网络祭扫的倡议中,就有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大公约数。
岂论时代若何变迁,社会若何生长,继续孝道、传承家风、想念逝去的亲人都是生涯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好比我们常提及的“孝道”,既包罗对尊长的生前伺候,也包罗对其逝去后的祭拜和想念。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了国家法定沐日,都说明晰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阴阳协调、生死转化,我们祖先在设立了诸多欢娱的节日同时,也设立了带有悼念元素的清明节,这是对“死”的尊重,是将生死观转化为哲学头脑的一种体现。昔人异常重视“死”的仪式感,从成殓、出殡、埋葬等仪式,到头七、周年祭祀、省墓等后续流动,都是有一系列程式规范的,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心理宽慰。现代社会,岂论是在形式感方面照样心理层面,人们对于“生”的重视水平远远跨越了“死”,清明节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准确面临和思索人生最终问题的优越契机。
清明节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其内容和形式也随时代生长而有所转变。随着社会的生长,职员实现了大规模流动,越来越多的人未必有条件回抵家乡祭扫。因此,若何在异乡实现祭扫,成了现代人面临的一浩劫题,也是社会治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电子装备的普及、网络的生长,“网上祭扫”等新兴方式的泛起,成了现代人对清明节文化的一种改变和创新。近年来,随着人们文明素养的提升,种种文明祭扫的方式成为一种社会新习惯。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就是要将祭扫流动与传承清明节优异传统文化相衔接起来,通过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想念逝者。这样,既到达了祭扫目的,又利于厚实清明节日内在。不仅云云,还可将追头脑念逝者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有机连系起来,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这样更富现实意义。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清明节省墓既是对祖先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对生者的启示和激励,重在情绪。总之,清明时节,我们要通过适当的形式表达哀思,传承优良家风,又能够文明祭祀。真正的孝道不是拘泥于形式,而在于祭拜者心里是否真正的虔敬。这才是清明节祭扫的真正意义。(由兴波)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