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京举行,在当天的“中国持续发展的动能与前景”专题研讨会上,来自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嘉宾分享对全球和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并对中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强劲反弹,从中期来看,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根据我们的分析,通过全面的、有利于市场的一揽子改革,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大高于维持现状的情况,未来15年间,这一额外的增长将使实体经济增长20%,以如今的价格计算,这就相当于给中国经济增加了3.5万亿美元。”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浅川雅嗣表示,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其扎实地增长也是亚太地区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占到本地区增长的一半以上。“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国在2024年将有非常稳定的增长轨迹,强劲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是必要的,包括来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挑战,采取步骤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现在大家都在说中国经济放缓,如果看一下GDP增长数字确实是在放缓,但这仅仅是相对的概念;从绝对意义上来说,财富创造要比早年大得多。中国的经济基数非常庞大,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和过去十年二十年之前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基数大了很多,质量就更加重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体量更大的经济体需要更加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我们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除了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研讨会上,多位嘉宾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和改革提出建议。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彭文杰重点谈及引入私人资本参与经济发展对创造就业岗位、消除贫困的重要性。“我一直坚信,私营部门可以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政府可以成为变革的力量,但是这二者必须携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他还表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成功,使得过去40余年全球贫困率从44%下降至9%,这再次证明,创造就业机会是消除贫困和发展繁荣最可靠的途径,而让更多的私营部门、私营资本进入发展中经济体,以产生影响,可以创造就业机会。
格奥尔基耶娃也提到,高质量增长的一个关键特征是需要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后者离不开收入增长。对此,她认为,收入增长依赖于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商业环境,确保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这些改革将改善资本分配。
金立群则强调,一方面,现代经济是根植于有活力的金融领域,而金融领域应该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框架之下运行。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保持稳定,提供充分的经济流动性,维持货币稳定需要适度的货币供应,要符合每个发展阶段的现实,短期的目标不应以牺牲长期利益来实现。另一方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非常重要,这能够确保金融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来运营,只有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才能够为自身提供安全;相反,一个封闭的金融市场就像一潭死水,稳定但却非常脆弱。此外,财政政策应支持在正确的领域,其有效性以及带来的益处,尤其是对新质生产力的益处取决于财政政策的实施;政策要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和培育奠定基础,但并不是直接补贴。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